基于活动锚点的个体活动空间
构建方法及应用研究

袁泽皓 · 骆钰波 · 张宇 · 符晨曦 · 陈碧宇

研究背景

活动空间描述了个体在空间移动行为中所接触的地理空间区域集合,在城市公共资源配置优化、交通规划、公平性评价等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。现有算法未能准确反映人类围绕活动锚点移动的空间行为特征,且缺乏适用于大规模轨迹数据的高效准确算法。

核心问题

现有方法未充分考虑活动锚点重要性,存在系统性高估

技术需求

需要高效准确的大规模轨迹数据活动空间建模方法

核心指标

50%+
面积效率提升
12%-40%
个体可达性占比
ANC
算法创新

ANC算法架构与流程

算法核心步骤

1

停留点识别

基于空间阈值ε和时间阈值δ提取个体停留点

2

活动锚点提取

基于访问频次φ识别居住地、工作地等关键锚点

3

移动关系建立

提取不同活动锚点间的移动行为关系

4

活动空间构建

叠加锚点内圆形空间与锚点间椭圆空间

数学模型公式

锚点内活动空间

circle(Ai) = {P|d(P, Ai) ≤ dis1}

以活动锚点为圆心,dis1为半径的圆形区域

锚点间活动空间

ellipse(Ai, Aj) = {P|d(P, Ai) + d(P, Aj) ≤ d(i,j) + dis2}

以两个锚点为焦点的椭圆形移动空间

最终活动空间

ANC = ∪i=1n circle(Ai) ∪ ∪i,j=1,i≠jn ellipse(Ai, Aj)

所有圆形和椭圆空间的空间叠加结果

创新评价指标体系

活动空间覆盖率

Coverage

计算公式

Coverage = Nwithin / Ntotal × 100%

评价意义

量化活动空间对个体真实到访区域的覆盖程度

面积效率

Efficiency

计算公式

Efficiency = Coverage / Area

评价意义

衡量单位覆盖率所需的活动空间面积

活动空间面积

Area Size

传统指标

活动空间的几何面积大小

局限性

单一面积指标无法全面反映建模精度

基线方法对比分析

传统几何方法

标准距离圆 (SDC)

以轨迹点质心为圆心的圆形活动空间

radius = k × rg (k=1或2)

忽略方向性特征

标准距离椭圆 (SDE)

考虑空间方向分布的椭圆形活动空间

能体现移动行为方向特征

仍存在过度包络问题

ANC算法优势

核心创新点

  • 基于活动锚点的行为建模
  • 结合时间地理学理论
  • 适用于大规模轨迹数据
  • 有效减少过度包络

性能提升

50%+
面积效率提升
更高
覆盖率精度

上海市实证研究结果

空间分布特征

圈层结构分布

城市中心区域活动空间较小,郊区活动空间较大,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

面积显著差异

ANC算法计算的活动空间面积显著低于SDC、SDE算法,表明传统方法存在过度包络

个体可达性

ANC算法下的个体可达性仅为传统方法的12%-40%,揭示了现有方法的显著高估

算法性能验证

覆盖率对比

ANC算法 优于基线方法
SDC/SDE 存在过度包络

效率提升

50%+
面积效率提升
显著
过度包络减少

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

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个体活动空间精准建模与城市空间分析

城市规划支撑

为城市公共资源配置优化、交通规划和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

公平性评价

准确量化个体可达性,识别移动能力受限的弱势群体

大数据应用

适用于大规模轨迹数据集,满足城市精细化治理需求

技术创新与发展前景

方法创新

  • 基于活动锚点的行为建模
  • 时间地理学理论融合
  • 创新评价指标体系

应用前景

  • 智慧城市建设支撑
  • 公共卫生空间分析
  • 交通出行行为研究